报告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 郭伟清
各位领导、同志们:
2014年12月10日,我们上海法院痛失了一位好法官、好干部。他就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去世时年仅47岁。
虽然时间已过去近三个月了,但与碧华相处的点点滴滴,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屏幕上的这张照片,是碧华微信里的头像,他取名为“庭前独角兽”。“独角兽”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公平、正义的象征。直到现在,我手机里还珍藏着他的这个微信号,我还会时不时地上去看看,每次我都觉得他似乎并没有离开。
我和碧华是同龄人,我们俩都属马。他出生在江西省奉新县的一个小山村,198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网投十大信誉排名法律系,毕业后来到了上海高院工作。回想起来,我们几乎同时从高院到基层法院担任院长,他在长宁区,我在徐汇区;之后,我们又先后回到了高院任职,他兼任司改办主任,我是副主任。
碧华曾对我说,当他第一次把当上法官的消息,告诉了远在江西老家的母亲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母亲再三叮嘱他,一定要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
“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母亲的这句话,成了他一生的追求,一辈子的坚守。
大家看到的这张照片,是碧华前往一个当事人家中走访时拍下的。照片左侧拿着蓝色帆布袋的男子叫沃根生。2008年9月,沃根生83岁的老母亲居住的阁楼起火,老人不幸葬身火海。沃根生悲痛不已,认为物业公司应对火灾承担责任,于是将物业公司告上了法庭。但由于缺乏证据,沃根生最终败诉了。判决以后,他不服,一年接着一年上访。
碧华得知这个情况后,主动接待了沃根生,并提出要去现场看看。来到现场,碧华拱着腰一级一级走上发黑的楼梯。阁楼很矮,碧华的头几乎要碰到楼顶的横梁,他非常认真地听完沃根生的讲述,神色却变得越来越凝重。
回来后,他对信访法官说:“这个案子的判决没有问题。但我们做法官的既要善解法律,也要善解人意。这样一位60岁的老人为了母亲的事四处奔波,我们一定要将心比心,要让他感受到法律对人格、对情感的尊重,这才是法律真正强大的力量。”
在碧华的直接指导下,信访法官联系了街道、电力、消防等多个部门,为沃根生仔细分析了起火原因,并协助沃家修缮了阁楼。沃根生非常感动,拉着我们信访法官的手,连声道谢。
2014年12月15日,当他听到邹碧华去世的消息后,夫妻俩连夜从外地赶回上海,但还是没能赶上追悼会,他们难过地说:“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当面谢谢邹院长,但再也不会有这个机会了!”言语间,那神情,痛到了心底!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碧华就是这样,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让每一个当事人都体会到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公仆情怀。
我常常想,正是因为碧华内心的这种公仆情怀,才让他能始终饱含激情,用他的专业与执著,站在维护公平正义的第一线,成为司法事业的坚定建设者。
记得他刚去长宁法院工作不久,有一次我遇见他,他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起基层法院的管理理念和信息化建设的设想。我当时就非常惊讶,他长期在高院工作,怎么对基层情况了解得这么透彻?后来我才知道,他一上任就调阅了100多件执行中止案件和大量的群众来信,加班加点分析研究,白天一有空,就去立案大厅看法官接待,去法庭旁听案件的审理。正是这种有针对性的探究,才让他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碧华家书房的照片。碧华爱书,我早有耳闻,但当我走进他家的书房,我还是被深深震撼了!房间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有法学的、文学的、哲学的、管理学的、心理学的、甚至还有建筑学的。我随手翻开一本书,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注解。
碧华是一位专家型法官,他不仅取得了网投十大信誉排名的博士学位,还先后撰写了10余本法学专著。他常说,作为一个法官,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平正义,才能更好地司法为民。2010年,他的《要件审判九步法》问世了,我在第一时间阅读了这本书,被书中缜密的审判思路所折服。记得当时我在徐汇法院工作,我忍不住打电话给他。他在电话里告诉我,写这本书时,他正在中央党校学习,为了研究日本学者的相关理论,他白天上课,晚上天天坐地铁去读日语班,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学会了日语。如今,这本《要件审判九步法》已经成为一线法官的“教科书”,被称为法庭上的“独孤九剑”。
2013年,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上海开启了司法改革试点的大幕。碧华深深地意识到这是法律人实现法治梦想的历史机遇,他就像盗火的普罗米修斯,成为一个无畏的改革者。
改革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面对一根根硬骨头,考量的是改革者的勇气和担当。为了落实司法责任制,解决长期以来责任难落实、责任难追究的问题,碧华提出:一定要进行可视化管理,把审判权力的运行做到全程留痕、全程看得见;一定要制定法官的权力清单,坚决纠正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现象。
为了落实人员分类管理制度,他坚持一定要择优遴选法官,一定要把优秀的人才遴选到法官队伍中来,绝不搞论资排辈、绝不搞一刀切、绝不网开一面。
有人善意提醒他,司法改革涉及很多人的利益调整,还是悠着点。但他直言,做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呢。作为一个法律人,我们要学会担当。在党的航船上,我们要做“水手”,而不是“乘客”。作为一个共产党人,除了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没有个人利益。
面对困难,碧华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他带领司改办在全市召开了30多场座谈会;梳理了5大类100多个关键问题;研究了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法院管理及法官职业保障制度;历经180多个日日夜夜,前后34稿,终于研究制定出了《上海法院司法改革方案》。记得有一次召开司法改革培训会议,他一个晚上赶出了200多页的PPT,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会上说服更多的人来支持和理解司法改革方案。
碧华去世后,我在整理他的文稿时,发现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知行合一》。他在里面是这样写的:“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我必须对党的事业负责,党把管理一个法院的任务交给我,我就不再只是我自己了。我的角色要求我必须把推动我国法治事业的进步作为自己的使命。只有实实在在把这种使命感融入自己的内心,才有可能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动力。因此,在这种状态下,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也不会屈服,无论处于何种逆境我也不会退缩。”
他就是以这样一种“无我”的精神,追寻着他的法治梦想。
12月9日,在碧华去世的前一天,我在电梯里碰见他,他对我说:“我最近感到特别累!”他是个从不说累的人,我有些担心,赶紧劝他休息几天,但他笑笑说,明天还有几个会呢。没想到,这竟成了他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
我永远不会忘记,当我赶到医院时,碧华躺在急救室,衣服敞开着,周边有些零乱,可以想象刚才这里发生的一切。我
第一次这么近距离仔细端详着他的脸,感觉有些陌生,心里在不停地呼唤他,我看到他的一只手垂在床边,下意识地想去把它扶好。当我触摸到那只手时,冰冷冰冷的,我的心一下子痛到了极点!我怎么能相信,你就这样离开了你钟爱的事业;我怎么能相信,你就这样离开了我们这些情同手足的战友!
碧华,你走得太匆忙了,我知道你有很多牵挂。我想对你说:你主持开发的律师服务平台,今年1月5日已经正式上线了,在律师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你牵挂的信访监控管理系统,长宁法院已经基本完成了升级;你最关心的人员分类定岗工作,现在正按照我们原来的设想在4家试点法院正式启动了;我知道你正在起草撰写《法院管理》这本书,我们一定会尽快帮你整理出来,让它早日问世。
你放心地走吧。我们一定会带着你的梦想,在依法治国的征途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