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邹碧华逝世一周年之际,我们在此缅怀故人,从2015年12月10日起,经作者严剑漪授权连载《邹碧华传》中描写他在网投十大信誉排名求学经历的相关章节,谨以此纪念这位甘当“燃灯者”的优秀北大法律人。
《邹碧华传》内容简介
邹碧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最高领导人作出批示的法官,也是同时赢得官方与民间、法官与律师、学术界与实务界高度评价的优秀法律人。他去世后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模范法官”等称号。
《邹碧华传》是迄今为止第一本真实、完整记录邹碧华人生历程的人物传记,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先进典型人物的优秀事迹,而是从容细致地采用小说体方式全景式描写邹碧华的一生。
全书共分六章 六十一小节,以邹碧华的童年、青年、中年各个阶段为序,翔实记载了他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不同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以及对他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 人物。从普通当事人到法院管理层,从一线基层法官到最高法院大法官,从中国法学院莘莘学子到美国联邦地区法院高级法官,本书在娓娓道来中展示了一个真实的 邹碧华、一个成长的邹碧华、一个不断奋进的邹碧华。本书执笔人严剑漪在撰写过程中辗转北京、上海、广东、江西四地,寻访邹碧华的家人、朋友、同学、老师、 学生、同事以及案件当事人136人,搜集了大量珍贵的照片、视频、音频、文字等资料,浏览120小时视频、查阅2万余份资料,最终完成了这部再现邹碧华励 志一生的作品。这部作品不仅描写了邹碧华的职业生涯、法治信仰以及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刻画出了一代中国法律人为实现中国法治梦不懈努力的拼搏 精神。
邹碧华的父亲、著名版画家邹连德先生为本书专门创作了《碧华肖像》、《他在春天里——纪 念爱子碧华》两幅水彩画作品,并亲自题写“邹碧华传”四个字;本书的封面、装帧、版式由邹碧华的弟弟邹俊华先生倾力设计;邹碧华的妻子唐海琳女士、母亲许 贻菊女士、儿子邹逸风先生对本书的相关篇章进行了审阅;篇章之首的诗词则由邹碧华的好友、书法家帅圣极先生书写;书中还收录了邹碧华生前亲自所画的珍贵画 作以及很多第一次面世的照片。
可以说,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具有标本意义的中国法律人传记。
1993年9月,邹碧华再次拿着行李来到燕园。
一切还是那么美,碧波荡漾的未名湖,静静矗立的博雅塔,曲径通幽的林间小路。高法班有11人考上了北大研究生,邹碧华是其中之一,他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国际经济法专业。
秋天的校园特别宁静,林荫道两旁的银杏树变成了金黄色。清晨来临,叶子洒满一地,阳光悄悄透过树隙细细碎碎地穿透下来,一片落英缤纷。邹碧华绕着未名湖畔跑步,他想起了刘文正的那首《春夏秋冬》:“你似微风吹醒我心灵,羞怯还带着惊喜。默默递给我一朵小野花,带给我喜悦的春……”
海琳已经怀孕。临行前,邹碧华握着妻子的手恋恋不舍。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越是希望在一起的幸福,越是要忍受远行的分开。
“分开是为了更好地在一起。”他说。
“嗯。”唐海琳点了点头。
一片叶子轻轻落在了湖面上,涟漪懒懒地散开着,邹碧华停下脚步,出神地看着……这个家很快将不再是两个人而是三个人了。想到这里,他的脸上漾开了笑容。
研究生班和本科班、高法班有所不同。这一年的北大法学院共招两个研究生班,一个公法班,一个私法班,邹碧华在私法班,班里的同学有着各自不同的专业研究方向,民法、诉讼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金融法……,大家除了平时在一起上必修课外,其他时间多半跟着导师忙专业课或是听选修课,不太见得着面。
邹碧华的宿舍里有四个人,邵明智来自山东,赵新春和温志武都来自湖南。赵新春身上有着很重的北大气息,他崇尚自由民主,喜欢哲学和经济。三年前,赵新春从北大本科毕业来到湖南省计划委员会工作,最后决定辞职考研究生。“我不太适应机关的节奏,还是回来再读读书。”赵新春哈哈笑着。
葛锦标也考上了研究生,和邹碧华在同一个班,住在邹碧华斜对面的宿舍里,但此时的葛锦标一边忙着专业课一边忙着谈恋爱,已经顾不上邹碧华这个“兄弟”了。于是,邹碧华常常去北大图书馆看书和进行“英文教学”。
所谓“英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去看英文原版电影,练习自己的口语。在北大图书馆看电影是一种享受,一人一台电脑,付上五毛钱,然后戴上耳机,点上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在一个独立的小空间里尽情徜徉。
邹碧华从小喜欢看电影,父亲邹连德刚参加工作时在电影队负责放电影,电影院对于邹碧华而言,就好像是自己的家。《沉默的羔羊》、《教父》、《保镖》、《闻香识女人》……邹碧华一部接一部地看,兴奋不已。
“我爱上了电影,在别人浓缩的人生故事中体会人性的光辉,寻找精神的力量。我爱上了哲学,爱上了独自的思索,在对哲人的智慧中寻找到超越的快乐。我爱上了法律,在法律精神的宣扬和正义的弘扬中寻找到利他的幸福。”邹碧华在笔记中写下了自己的心得。
1993年12月9日,邹碧华接到丈母娘打来的急电。海琳快生了,但情况不是很好。邹碧华心急火燎地买了火车票,直奔上海而去。
原来,临近产期的唐海琳在前一天产检时,被查出患有妊娠高血压,医生安排她住进了医院。翌日,医生给唐海琳打了催产素,唐海琳疼痛不已,但还是无法顺产,最后医生决定施行剖腹产手术,唐母在产房外颤抖着签了字。
12月9日下午三点,唐海琳生下了孩子。
“是个儿子啊!”医生拍了一下孩子的屁股。
“哇——”婴儿奶味十足的哭声响起,唐海琳放心了。
邹碧华风尘仆仆赶到医院时,已经是当天晚上了。“对不起啊,赶回来太晚了,苦了你!”邹碧华歉意地对妻子说。
满腹委屈的唐海琳慢慢转过头,望着满头大汗的邹碧华,轻轻叹了口气:“给孩子起个名字吧!”
“嗯,一定要起个好名字!”邹碧华紧紧拉着妻子的手,他俯下身细细看着襁褓里熟睡的儿子,那么香甜的睡眠啊!邹碧华傻傻地笑着,他觉得整个人都发光了。
第三章命运的考验几天后,邹碧华回到北大,他兴奋地直冲李洪堂的宿舍。
“我当爸爸啦!”一进门他就大声嚷嚷,所有的人都看到了一个年轻父亲脸上的幸福。
“嗬!升级啦!”宿舍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所有的人都羡慕不已地看着咧嘴直笑的邹碧华,尤其是一位贵州的已婚室友,眼睛烧得快把邹碧华吃下去了,他都三十了还没孩子,邹碧华才二十六啊!
儿子的降临让求学中的邹碧华既兴奋又感到沉沉的责任。
“快给我想想名字,我要给我儿子起名了!”邹碧华兴奋地说道。
一时间,北大研究生楼的才子们都绞尽脑汁地竞相给邹碧华的儿子起名字。
“‘逸风’怎么样?”赵新春个性比较超脱,喜欢潇洒的味道。
“逸风?”邹碧华想了想。
“对啊,飘逸的逸,一阵风的风,能够超脱那些世俗的东西,做一个有境界有层次的人!”赵新春一口气说道。
“嗯,邹——逸——风——”邹碧华细细“品”着,那神情如同26年前父亲邹连德给他起名时的专注。一个名字,代表着一个家族的期盼,邹碧华深深体味到当年父亲对自己的那份希冀。
“我的心是七层塔檐上悬挂的风铃,叮咛叮咛咛,此起彼落,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邹碧华想起了余光中写的那首《风铃》,每个人,也许只有真正为人父为人母了,才会懂得一颗心被另一颗心牵挂的滋味,才会真正懂得父母给予自己的恩德。
“叫邹逸风吧。”邹碧华和家人商量。
“嗯。”唐海琳挺喜欢这个名字。
“这个名字不错,飘逸,像一阵风!”邹连德和许贻菊也非常中意长孙的这个名字。
邹碧华笑了。儿子的出生让他领略了生命的美妙,同时也让他感到身为父亲的责任,他开始更加努力地投入学习。与此同时,另一个人也开始走进了邹碧华的生命,他就是邹碧华的研究生导师——程正康。
本文经作者严剑漪授权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邹碧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