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邹碧华逝世一周年之际,我们在此缅怀故人,从2015年12月10日起,经作者严剑漪授权连载《邹碧华传》中描写他在网投十大信誉排名求学经历的相关章节,谨以此纪念这位甘当“燃灯者”的优秀北大法律人。
《邹碧华传》内容简介
邹碧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最高领导人作出批示的法官,也是同时赢得官方与民间、法官与律师、学术界与实务界高度评价的优秀法律人。他去世后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模范法官”等称号。
《邹碧华传》是迄今为止第一本真实、完整记录邹碧华人生历程的人物传记,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先进典型人物的优秀事迹,而是从容细致地采用小说体方式全景式描写邹碧华的一生。
全书共分六章 六十一小节,以邹碧华的童年、青年、中年各个阶段为序,翔实记载了他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不同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以及对他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 人物。从普通当事人到法院管理层,从一线基层法官到最高法院大法官,从中国法学院莘莘学子到美国联邦地区法院高级法官,本书在娓娓道来中展示了一个真实的 邹碧华、一个成长的邹碧华、一个不断奋进的邹碧华。本书执笔人严剑漪在撰写过程中辗转北京、上海、广东、江西四地,寻访邹碧华的家人、朋友、同学、老师、 学生、同事以及案件当事人136人,搜集了大量珍贵的照片、视频、音频、文字等资料,浏览120小时视频、查阅2万余份资料,最终完成了这部再现邹碧华励 志一生的作品。这部作品不仅描写了邹碧华的职业生涯、法治信仰以及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刻画出了一代中国法律人为实现中国法治梦不懈努力的拼搏 精神。
邹碧华的父亲、著名版画家邹连德先生为本书专门创作了《碧华肖像》、《他在春天里——纪 念爱子碧华》两幅水彩画作品,并亲自题写“邹碧华传”四个字;本书的封面、装帧、版式由邹碧华的弟弟邹俊华先生倾力设计;邹碧华的妻子唐海琳女士、母亲许 贻菊女士、儿子邹逸风先生对本书的相关篇章进行了审阅;篇章之首的诗词则由邹碧华的好友、书法家帅圣极先生书写;书中还收录了邹碧华生前亲自所画的珍贵画 作以及很多第一次面世的照片。
可以说,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具有标本意义的中国法律人传记。
转眼到了下半年,课程开始有了变化。除了英语课之外,北大还专门针对翌年举行的研究生考试安排法律系老师来上专业课,很多人也开始考虑起考研的事情来。
“碧华,你帮我去问问某老师吧,我想提前跟他沟通沟通。”有人拜托邹碧华。
“好,我帮你去问。”邹碧华一口答应。
“哎,那你准备报哪个专业?”那人又问,邹碧华笑了笑。
班里的同学大都准备报名参加研究生考试,除了几名女生由于家人不同意而被迫放弃考试。
“我要考吗?”邹碧华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他决定先回一趟上海,看看单位里怎么说。
邹碧华没想到,他考研的想法竟然在庭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已经脱产读了一年高法班,还想读研究生,不安心工作嘛!”有人在背后悄悄议论。
“这种大学生,就是把法院当跳板,考出去了就不回来了。”有人一板一眼地分析。
邹碧华感到了一丝陌生。这是怎么了?自己只是很简单地想去读书深造一下,怎么在别人眼里就成了一种居心叵测的“算计”了?!
还去报考吗?邹碧华开始在心里纠结。去报考,有人会说闲话,单位也未必会同意。不报,以后就再难有机会了。
他突然想到了李国光。
——也许李院长能理解?
“李院长!” 邹碧华再次走进了李国光的办公室。
“嗯。”李国光用手指了指面前的椅子,示意邹碧华坐下。
“我……想到母校读研究生,我能不能报名?院里能不能让我带薪去读?”邹碧华坐下来想了想,鼓足勇气地问。
李国光微微笑了笑:“读研究生是我们过去几十年梦寐以求都得不到的东西。以前读研究生不是考的,是老师指定的,你现在要去北大读研究生,我支持你。”
邹碧华没想到分管院长竟然这么爽快地同意他去考研究生,顿时喜出望外:“谢谢,谢谢李院长!”
“但是否带薪要组织上定,你现在好好工作。”李国光顿了顿,然后接着说,“不过你要记住,考研究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法院工作,为将来能做一个有成就的法官做铺垫,而不是为了你自己个人找出路。”
“嗯,我知道!”邹碧华用力点了点头。
“你按照程序来,先由庭里签署意见,然后报到我这里,带薪不带薪你可以提出要求,但你不要过多考虑。”李国光最后说。
走出院长办公室的一刹那,邹碧华的心里一片阳光,他深深感激这位北大的师兄、令人尊敬的长者对他求学之情的理解,一股从来没有过的力量从内心升腾起来。
很快,邹碧华向庭里打了报告,庭长拿着他的报告来向李国光汇报。
“庭里什么意见?”李国光问。
“主要听您的意见,李院长。”庭长递过报告。
李国光仔细看了一下报告,然后对庭长说道:“我们法院正是用人的时候,要多培养一些人才。我同意邹碧华读研究生,同意他带薪读,不过要读只能读经济法,你和他明确一下。”
“嗯。”庭长点点头,退出了李国光的办公室。
不久,邹碧华终于拿到了同意他报考北大研究生的批示,他兴奋地来到李国光面前:“李院长,谢谢您的关心!”
李国光看出了邹碧华的兴奋,这种兴奋的眼光他在记忆中也曾遇见过两次,但如今每每想起,却让他心中隐隐作痛。
“你坐下,我有几句话要和你说。”李国光表情严肃地看着邹碧华。
邹碧华坐了下来,一声不响。
“你知道院领导为什么要考虑带薪不带薪的问题吗?因为我们之前已经有过教训。”李国光的话让邹碧华一愣。
原来,在邹碧华之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曾先后将院里的两位年轻大学生分别送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带薪攻读研究生,法院的原意是想培养人才,没料到两人出去后却再也没有回来。李国光亲眼目睹了这些年轻大学生读研后的思想变化,他痛彻心扉。
“和他们都讲清楚读完三年必须回法院工作,但最后却失信了。”李国光一字一句地说道:“现在轮到你了,邹碧华,你是我们法院第三个批准带薪出去读研究生的,我不希望你成为第三个带薪读研而最终撕毁协议的人!你的带薪申请我已经批了,政治部有一份协议,你签一下字。”李国光从抽屉里拿出一份协议给邹碧华。
邹碧华低头看了一下协议,很快在上面签了字。
“放心吧,李院长!”他郑重地说。
考研就这样突然间成了邹碧华要面临的一场考验。邹碧华马不停蹄地赶回北大,进入了疯狂的备考。他选择了国际经济法专业,那是北大最热门的专业之一,有超过300人报考,而北大当年只招收一名。
邹碧华算了一下时间,只有短短50天的时间可以复习,他立即列出了详尽的复习计划和日程安排: 每天早上6点赶到图书馆看书,中午在学校食堂简单吃一点,或者带上面包牛奶直接在图书馆里边吃边看,然后到晚上12点回宿舍。
日以继夜,夜以继日。随着考期的临近,邹碧华每天看书的时间延长到了凌晨三四点,有时实在看得困了,他便回到宿舍把被子往身上一裹倒头便睡。几个小时后,他又精神抖擞地起床继续“啃”书。面对眼前那一堆又一堆的书,邹碧华第一次感觉到看书看得想吐了!
考试来了,邹碧华走进了考场。
整整一个楼面的教室门口都站着监考老师,每个教室里都坐满了信心满满前来报考国际经济法的考生。邹碧华走过一个又一个教室,一个个正襟危坐的考生从他的眼角掠过。
“只收一名,只有一个名额,那就意味着这个楼面的所有考生里,最后只有一个人能考上,而那个人必须是我!”他在心里对自己说。
一共考五门,其中经济法那张考卷出了两道邹碧华从来没见过的题目,他有些意外,但很快不慌不忙按照自己的思路做了回答。
最后一门考完后,邹碧华走出教室,中午的阳光刺进了他的眼睛,他一下子觉得好困。吃饭、聊天、打球,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邹碧华心里唯一想的就是“回去睡觉”。
疲惫不堪地走进宿舍,邹碧华摘掉眼镜,一头倒在床上,沉沉地睡着了。
朦胧的夜色降临了,宿舍里出奇地安静。邹碧华睁开眼睛醒了过来,同学们都已经回家了,只剩下他一个人。他坐起身,拿上饭盒慢慢走向食堂。
食堂里没有什么人,邹碧华一边吃饭一边听着食堂里正在播放的《新闻联播》。突然,他听到新闻联播报出的日期——天哪,居然已经是第二天的晚上了!他连返程的火车也误了!
邹碧华哑然失笑。
1993年3月,邹碧华从书记员晋升为助理审判员,他兴奋地给老家的父母亲打了个电话。
“妈,我现在是法官啦!”邹碧华的声音穿透了听筒。
“呵呵,好,好啊!要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啊!”许贻菊笑着叮嘱儿子。
“嗯!”邹碧华重重地应了一声。
本文经作者严剑漪授权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邹碧华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