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邹碧华逝世一周年之际,我们在此缅怀故人,从2015年12月10日起,经作者严剑漪授权连载《邹碧华传》中描写他在网投十大信誉排名求学经历的相关章节,谨以此纪念这位甘当“燃灯者”的优秀北大法律人。
《邹碧华传》内容简介
邹碧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最高领导人作出批示的法官,也是同时赢得官方与民间、法官与律师、学术界与实务界高度评价的优秀法律人。他去世后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模范法官”等称号。
《邹碧华传》是迄今为止第一本真实、完整记录邹碧华人生历程的人物传记,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先进典型人物的优秀事迹,而是从容细致地采用小说体方式全景式描写邹碧华的一生。
全书共分六章 六十一小节,以邹碧华的童年、青年、中年各个阶段为序,翔实记载了他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不同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以及对他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 人物。从普通当事人到法院管理层,从一线基层法官到最高法院大法官,从中国法学院莘莘学子到美国联邦地区法院高级法官,本书在娓娓道来中展示了一个真实的 邹碧华、一个成长的邹碧华、一个不断奋进的邹碧华。本书执笔人严剑漪在撰写过程中辗转北京、上海、广东、江西四地,寻访邹碧华的家人、朋友、同学、老师、 学生、同事以及案件当事人136人,搜集了大量珍贵的照片、视频、音频、文字等资料,浏览120小时视频、查阅2万余份资料,最终完成了这部再现邹碧华励 志一生的作品。这部作品不仅描写了邹碧华的职业生涯、法治信仰以及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刻画出了一代中国法律人为实现中国法治梦不懈努力的拼搏 精神。
邹碧华的父亲、著名版画家邹连德先生为本书专门创作了《碧华肖像》、《他在春天里——纪 念爱子碧华》两幅水彩画作品,并亲自题写“邹碧华传”四个字;本书的封面、装帧、版式由邹碧华的弟弟邹俊华先生倾力设计;邹碧华的妻子唐海琳女士、母亲许 贻菊女士、儿子邹逸风先生对本书的相关篇章进行了审阅;篇章之首的诗词则由邹碧华的好友、书法家帅圣极先生书写;书中还收录了邹碧华生前亲自所画的珍贵画 作以及很多第一次面世的照片。
可以说,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具有标本意义的中国法律人传记。
葛锦标拿着行李来到了北大最南侧的37号楼,这是他第一次到北京。
葛锦标长得不高,皮肤黑黑的,说话声音不响,属于内涵型。1988年,他从苏州大学毕业,进入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被分配到民庭,主要做内勤工作。
“来,这里就是你的宿舍!”楼建波接过了葛锦标手里的行李。
楼建波是邹碧华的本科同学,本科毕业后楼建波直接在北大读了研究生,然后留校做了老师。说来也巧,葛锦标来京读书之前,他所在法院的一位副院长正巧是楼建波的研究生同学,于是这位副院长热情地嘱托楼建波接一下葛锦标,好歹在北大也有个熟人。
这边葛锦标在安顿住宿,那里邹碧华已经早早安妥一切,忙不迭地“串门”去了。
“洪堂,洪堂!”邹碧华兴奋地直冲李洪堂的宿舍,当年读本科时嬉笑打闹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如今他邹碧华又回来了!
“你来啦!”李洪堂一下子从床上跃起,开心地拍着邹碧华的肩。
“是啊!来上高法班了,顺便看看你这研究生读得怎么样!”邹碧华笑着。
“来,我给你介绍,这是智勇,他本科也是咱们北大毕业的。”李洪堂转过身,向邹碧华介绍室友。
“噢,你好,你好!”一听说都是北大的,邹碧华笑着向对方伸出手。
“你好!”张智勇站起身,握了握邹碧华的手,“早就听洪堂讲起你了,说你运动健将,啥都好,跳高跳远羽毛球……”
李洪堂一听“羽毛球”,赶紧想捂住张智勇的嘴。
“好啊,你还说羽毛球!” 邹碧华夸张地眉毛一扬,两眼一瞪看着李洪堂,“那年决赛你做裁判,你自己说判得公不公平!”
“那不是风力帮了柴杰嘛,你当体育委员老拿冠军也不行,要避嫌——”李洪堂把“嫌”字的音拖得老长,邹碧华大笑起来,狠狠地捶了他一下。
张智勇被眼前的哥俩儿情谊感染了,他忍不住问邹碧华:“你是法院的吗?”
“是啊,我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
“我怎么感觉你不像啊!”张智勇脱口而出,李洪堂顿时笑弯了腰。
串好了门,邹碧华乐呵呵地往自己宿舍走去,正巧撞见楼建波和葛锦标。
“建波!”邹碧华喊了一声。
“哎,碧华!”楼建波笑着招手,然后指着高高瘦瘦的邹碧华向葛锦标介绍,“这是邹碧华,我的本科同学,也是你们高法班的班长。”
这人的脸怎么那么熟?葛锦标一下子愣住了。
“你,不就是上次在考场上看书的……”邹碧华也突然想了起来。
“对啊,怎么那么巧!”葛锦标乐了。
“嘿嘿!”邹碧华咧嘴笑了。
轻松、愉快、新鲜又充满好奇,高法班的日子就这样开始了。
全班一共44人,邹碧华是班长,因为只有他在北大读过本科。每天,同学们拉着他问这问那,他很快成了大家在北京的“学习和生活向导”。
“碧华,这事儿应该去北大哪里办啊?”
“哪个食堂的菜好吃又便宜?”
“我想找老师协调一个事儿,你能帮我先问问吗?”
“北大外面有什么好玩儿的呀?”
“碧华,有看电影的地方不?”
1993年,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领导前往网投十大信誉排名看望在北大高法班中就读的上海法院在职干警,当时的邹碧华(后排左二)已经考取了硕士。
邹碧华俨然成了班里的“老大”,应接不暇地指导来自全国各地人民法院的兄弟姐妹,这些曾经在法院里埋头苦干的法官、书记员们再次回到了学生时代,心情分外轻松。
每天上午四节课,全班同学聚精会神地坐在教室里,听着英语老师熟练的美式发音,精读、泛读、听力、写作,全部的课程围绕英语展开。高法班是最高人民法院与北大、人大的合作项目,它的课程既契合今后的研究生考试,又综合考虑了法院今后对外司法文化交流活动的需要。
邹碧华的英语很出彩,他常常发表一些别出心裁的见解:“《毕业生》里的那首歌曲《Scarborough Fair》实际上是一首反战歌曲,它的标题可以谐音读成‘Scar borrowed fair’,就是‘伤疤借走了和平’,其实就是战争给人类带来伤痛的意思!”
“你真牛呀!”有人对邹碧华佩服得五体投地,邹碧华嘿嘿一笑,他想起了自己大学本科一年级英语考试时排名倒数的情形。
上午的课程结束,下午的生活就丰富多彩了。除了看书、复习,很多人都去广场上打排球,高法班里有五个来自东北、天津的女生,人长得高,打球也有“女排”精神。
“走,打排球去!”一次,邹碧华拉上葛锦标。
垫球、击球、提肩、压腕……操场上,男女生们一起混打,好不热闹。
邹碧华时而助跑上网,时而反手扣杀,他灵活的战术加上队员的拼搏精神,打得对面的葛锦标一队落花流水。葛锦标站在后排不停地防守,在一片狂轰滥炸中跑得满头大汗。
“你这国家三级运动员真是厉害!”比赛结束时,葛锦标气喘吁吁地对着邹碧华直摇头。
友情有时就是来得这么快。相较于邹碧华的“张扬”,葛锦标非常“含蓄”,但两人在一起却非常融洽。葛锦标很欣赏邹碧华的热情与豪爽,邹碧华也对葛锦标的法学钻研钦佩不已,只要一说到法律,两人的相似点就不断地冒出来。
葛锦标刚进法院时,因为家住得远,单身的他索性晚上一直住在庭里,利用整整两年的时间,把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所有的判决书、调解书、信息、情况简报认认真真看了个遍儿,就连会议资料他也津津有味地读了。
“你也这样啊!”邹碧华想起了自己当初向张佳文要文书看的一幕,这世上还真有这么相似的人。
“是啊,其实搞调研不用弄别的,法院最大的优势就在法律文书里。”葛锦标说。
葛锦标这样说是有道理的。1991年,全国人大颁布了《民事诉讼法》,江苏省法院系统立即开展业务培训。葛锦标所在的民庭有30多人,除庭长外,只有葛锦标是大学生,庭长将编写民诉法教材的重任交给了才进法院三年的他,幸好有了整整两年的“法院夜读”,作为书记员的葛锦标写出了一本厚厚的辅导教材,令人刮目相看。
“如果没有在庭里看了那么多法律文书,是不可能有这些积累的。”葛锦标坦言。
“可不是嘛!”邹碧华使劲拍了拍葛锦标的肩,“你是我们班上唯一一个已经出过书的人呐!”葛锦标不好意思地笑了。
“走,庆贺一下!”邹碧华忽地站起身。
葛锦标知道,邹碧华要召集“小聚”了。所谓“小聚”,就是邹碧华叫上几个同学去食堂和小卖部买来凉菜、花生米和啤酒,然后拉上一大帮同学,嘻嘻哈哈地挤满宿舍一起喝酒一起说笑。每次喝酒,那一大瓶一大瓶的啤酒便像男子汉般站在宿舍桌子上,当然,这种“小聚”多半是邹碧华买单。
“来,为标哥干杯!为法律干杯!”邹碧华扯着嗓子喊。
“干杯!!”一圈人群情激昂。
“你就是个鬼,太机灵了!”葛锦标忍不住对邹碧华说,邹碧华大笑。
热心、大方、调皮、开朗,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精力充沛又能言善辩,这是全班同学对邹碧华的一致评价,而邹碧华最令人佩服的则是——看书。
“哎,你看书怎么那么快,一晚上两本?”张智勇好奇地问邹碧华。
“我看到一本好的法律书时会一口气把它读完,有时候我也会把十几本法律书放在一起研读,直到把我想要了解的问题搞清楚。” 邹碧华拿着书边翻边说:“有时候看书并不需要一字一字看,先看一下开头和结尾,中间大致翻一翻,过一遍。那些我不了解的领域,比如推导公式,我有时候看不懂,就看它结果。如果这个结果经得起推敲,我就会使用,如果有所置疑,我就再去进一步思考。”
“嗯,有道理!”张智勇叹服。
不过,邹碧华也有令人“头疼”的地方,他常常喜欢与人辩论,而且又特别善辩,法律的、贸易的、政治的……只要一辩论,邹碧华就语速加快,气势压人,不辩倒对方绝不罢休。
“我说,你觉得自己刚才讲得对吗?”有一次,葛锦标听出邹碧华的观点有些“瑕疵”。
“嘿嘿,我知道自己错了,但既然辩了,就要和对方辩到底!”邹碧华孩子气般地笑着,葛锦标摇头叹笑。
看书、读英语、打球、听讲座……高法班的生活节奏就像一曲舒缓的小提琴,在邹碧华、葛锦标这些年轻法律人的身上不声不响地留下了欢乐的烙印。
本文经作者严剑漪授权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邹碧华传》